第13集 孝养父母--弃老国缘
视频播放:
音频播放:
说明: 播放音频 调整音量 暂停 停止 下载
刘正莉老师主讲
各位菩萨:
阿弥陀佛!
欢迎您收看正觉教团电视弘法节目,目前正在演述的单元是《三乘菩提之佛典故事》。今天要跟大家介绍有关孝养父母的故事,这是《杂宝藏经》卷1的记载。
佛在舍卫国时,作了这样的开示:“恭敬德高望重的老人,会有大利益!从老人那里,可以了解到不曾听闻过的事情而增广见闻;并且可以有好的名称而声名远播,这是有智慧的人,所恭敬赞叹的事情。”众比丘听了佛的开示,请问佛说:“我们常常听闻世尊恭敬赞叹父母,以及德高望重的老人。”佛告诉众比丘说:“不但今天,我在过去无量劫里,一直都是恭敬父母以及德高望重的老人。”
众比丘请问佛说:“世尊!您过去恭敬父母的事迹是如何呢?”佛说:“很久以前,有一个国家叫作弃老国,在那个国家里,只要有人年老了,就会被驱逐。当时,有一位大臣,他的父亲已经年老了,依照国法规定,应该把父亲驱逐;但是这位大臣很孝顺,不忍心把父亲赶走,于是他挖了地窖,把父亲偷偷地安置在地窖里,这样就可以随时孝养父亲。”
“这时候,有一位天神捉了两条蛇,放在国王的宫殿里,向国王说:‘如果能分别出雄性或雌性,你的国家就能获得安乐;如果无法分别,那么你和这个国家,七天后统统都会灭亡。’国王听了非常懊恼,立刻和大臣们商量这件事;但是大家都纷纷表示无法分别。于是,就向全国招募:‘有谁能分别出这两条蛇呢,他将会获得高官厚禄的赏赐。’大臣回家后,就去请问父亲,父亲说:‘这件事容易分别!就用一个细软的东西,再把蛇放在上面。如果躁动不安、静不下来,那就是雄性;如果安住不动,那就是雌性。’正如父亲所说,果然分别出雌雄。”
“天神又问:‘什么人相较于沉睡的人,称为觉醒?什么人相较于觉醒的人,称为沉睡?’国王与大臣们还是不能辨别,于是再招募全国,也没人能够回答这个问题。大臣又回去请问父亲:‘这句话是什么意思?’父亲说:‘这种人叫作学人,也就是初果、二果、三果人,他相较于凡夫就称为觉醒的人;但是相较于四果阿罗汉,那么他就只能称为沉睡的人。’大臣就依父亲的话去作了回答。”
“天神又问:‘这只大白象的重量有多少斤两?’大臣们共同商议,没有一个人知道,只好再向全国招募询问,仍然没人知道。大臣又回去请问父亲,父亲说:‘先把大象安置在船上,再放入大水池里,在水平线到达船身的地方,画一条线作记号。再把这艘船装上石头,船会慢慢下沉,当水平线到达画线作记号的地方,再把这些石头拿去磅秤,就会知道大象的重量了。’就用这样的善巧智慧去作了回答。”
“天神又问:‘手捧一掬之水多于大海之水,有谁知道这个道理呢?’大臣们再次商量,还是不能解答,又遍全国招募询问,都没人能回答。大臣又回去请问父亲:‘这句话是什么意思?’父亲说:‘这句话容易解答!如果有人能够信心清净,手捧一掬之水供养佛宝、僧宝、父母、病人或困苦的人,以这样的功德,数千万劫之中,能够享受无量的福报。因为以一掬之水行于布施,就有布施的福德。’”所以《贤愚经》卷5说:有一位老妇人以一钵清水供养迦旃延尊者,舍报后就往生到忉利天去享福。单单以一钵清水,供养阿罗汉的功德,就这么大了。“‘海水再多,也不过一劫的时间而已,当坏劫来临时,海水也会跟著消失。所以说手捧一掬之水,百千万倍多于大海之水。’大臣就用这样的话去回答天神。”
“天神又变成一个饥饿的人,瘦得皮包骨前来问说:‘世间可有人,饥饿、穷困、瘦弱、苦痛逼身,远超过我的?’大臣们仔细衡量,还是不能回答。大臣又回去请问父亲,父亲说:‘世间有人吝啬、贪心、嫉妒、不信三宝、不能供养父母、师长,未来世他将会下堕饿鬼道里,寿命百千万岁都无法听闻到清水与稻谷的名称。他的身体大如太山,肚子大如山谷,咽喉细如针,头髪刚硬如刀片从头顶到脚底缠绕著身体;当他走动时,全身肢节上下都会冒火燃烧。像这样的人,他所受的饥饿以及剧烈的痛苦,远超过于你百千万倍。’就用这样的话来回答天神。”
“天神又变成一个人,手铐脚镣,脖子披著枷锁;身上冒火,全身烧得燋烂,前来问说:‘世间可有人,他的痛苦远超过我的?’国王与大臣们仍然没人能知道答案。大臣又回去请问父亲,父亲说:‘世间有人不孝父母、逆害师长、背叛主人、诽谤三宝,未来世他将会下堕地狱。刀山剑树、火车炉炭、陷河沸屎、刀道火道,受尽种种无量无边的痛苦,那种痛苦是无法计算数量的。要用这样的情况来和你相比,这种剧烈的痛苦远超过于你百千万倍。’就用这样的话来回答天神。”
“天神又变成一个女人,非常端庄高雅,远超过世间所有的女人,前来问说:‘世间可有人像我这样端正的?’国王与大臣们都沉默不说话,因为没人能回答这个问题。大臣又回去请问父亲,父亲说:‘世间有人信敬三宝、孝顺父母,爱乐布施、忍辱、精进、持戒,将来他就可以往生天上,长得容貌姝丽、举止端庄远超过于你百千万倍。你要来跟这样的天女比较,就像瞎了眼睛的狝猴那样的丑陋。’就用这样的话来回答天神。”
“天神又用一个方直正等的真檀木,前来问说:‘哪一端是头?’以君臣们的智慧,还是没人能回答。大臣又回去请问父亲,父亲说:‘这容易!把真檀木投入水中,那么根部一定会往下沉,尾端一定会高举。’就这样来回答天神。”
“天神又以两匹白騲马,它们的形体与颜色都没有差别,又来问说:‘哪一匹是母马?哪一匹是小马?’君臣们仍然没人能够回答。大臣又回去请问父亲,父亲说:‘去拿牧草来喂它们,如果是母马,一定会把牧草推给小马吃。’就这样,所有的问题统统都回答了。天神很高兴,大大地馈赠国王许多珍宝;并且对国王说:‘你所统辖的国土,我应该要拥护,使得各种外敌都不能来侵害!’国王听了非常的高兴,就问大臣说:‘你所作的回答,都是你自己知道的,还是有人教你呢?由于你的才华与智慧,如今国土才能获得平安;不但得到天神馈赠许多珍宝,又承诺要拥护我国,这全都是你的智慧力。’大臣回答说:‘这不是微臣的智慧。希望大王施无畏布施,臣下才敢据实陈述。’国王说:‘现在就算你有天大的罪过,我也不会向你问罪,何况是小小的过失呀!’大臣禀白国王说:‘我国有制定一道命令,就是不许奉养老人。微臣家中有年迈的父亲,因为不忍心遗弃,所以冒犯了王法,偷偷把父亲藏在地窖里。微臣回答天神的所有问题,都是父亲的智慧,并不是微臣的智慧。希望大王在我国境内,允许奉养老人。’国王听了,大大地赞美他的孝行,并且尊奉他的父亲为国师。”
“国王说:‘救济国内所有人的性命,这样的利益不是我所能知道的。’于是国王宣布命令普告天下:‘不许任意遗弃老人,应该孝养父母。如果有人不孝养父母、不尊敬师长,当加重他的罪责。’国王终于把这个不好的风俗废除掉了。那时候作父亲的就是 释迦牟尼佛,作大臣的就是舍利弗尊者,那时候的国王就是阿阇世王,那时候的天神就是阿难尊者。”
以上《杂宝藏经》记载的故事是在告诉大家,为人子女应该孝顺父母。俗话说:“家有一老,如有一宝。”老人的见识一定比较丰富,可以说是生活上的一部活字典;那么,从老人那里,可以听闻到许多不曾听闻过的事迹以及道理,可以增长我们的知识与智能。俗话说“百行孝为先”,也就是说“百善孝为先”,所有大大小小的善行里,以孝顺父母为最优先。孝顺是中华文化固有的美德。我们在佛经里,也常常可以看见教导和赞叹孝顺的经文。孝顺不但是做人的基本,也是学佛的基础。一个人如果不能孝顺父母,而说要成就佛道,没有这样的道理!
《大乘本生心地观经》卷2佛开示说:【善男子!父母恩者,父有慈恩,母有悲恩。母悲恩者,若我住世于一劫中,说不能尽。】(《大乘本生心地观经》卷2)父亲于子女有慈恩,母亲于子女有悲恩。母亲的悲恩,纵然佛住世一劫,说也说不完。
《大乘本生心地观经》卷2接著开示说:【若善男子、善女人,为报母恩,经于一劫,每日三时割自身肉以养父母,而未能报一日之恩。】(《大乘本生心地观经》卷2)为了报答母亲的恩情,即使子女每天三餐,把自己身上的肉割下来供养父母,这样经过一劫的时间,也无法报答父母一天的养育之恩。
《大乘本生心地观经》卷2接著又开示说,:【善男子!于诸世间何者最富?何者最贫?悲母在堂名之为富,悲母不在名之为贫;悲母在时名为日中,悲母死时名为日没;悲母在时名为月明,悲母亡时名为闇夜。是故汝等,勤加修习孝养父母,若人供佛福等无异,应当如是报父母恩。】(《大乘本生心地观经》卷2)这一段经文,佛这么开示:“善男子啊!世界上什么最富有?什么又是最贫穷呢?母亲还在时叫作富有,母亲不在时叫作贫穷。母亲还在时叫作正午,太阳高高地挂在天上;母亲往生时,叫作太阳西下。母亲还在时,叫作月光明亮的夜晚;母亲过世时,叫作黑暗的夜晚。所以,大家应该要精勤地努力学习孝养父母。家里的老父母就像两尊活佛一样,孝养父母的福德,与供佛的福德相等而没有差别,应当这样来报答父母的恩情。
《优婆塞戒经》卷5佛开示说:【若先不能供养父母,恼其妻子奴婢困苦而布施者,是名恶人,是假名施,不名义施;如是施者名无怜愍,不知恩报;是人未来虽得财宝,常失不集,不能出用,身多病苦。】如果有人听到布施有大福德,但他不是省下自己的用度,而是克扣父母的供养,拿去外面布施。这种布施叫作假名布施,不是真正的布施。这种假名的布施,是无益的布施,是没有怜愍的布施,也是不知恩、不报恩的布施。真正修布施的人,他会节省自己的用度来布施,绝对不会减少父母的供养。佛说:让眷属生起烦恼的布施,未来世虽然会得到布施的果报,虽然会有钱财;但是得了之后常常会遗失,无法在他需要用钱时,可以有这笔钱拿来使用,而且身体常常会病苦不断。
《大乘本生心地观经》卷2佛开示说:【若有男女背恩不顺,令其父母生怨念心,母发恶言子即随堕,或在地狱、饿鬼、畜生。世间之疾莫过猛风,怨念之征复速于彼;一切如来、金刚、天等,及五通仙,不能救护。若善男子、善女人,依悲母教承顺无违,诸天护念福乐无尽。】(《大乘本生心地观经》卷2)如果有人不孝顺父母,让父母心中埋怨,甚至让母亲发出恶言,这个不孝子就会下堕地狱、饿鬼、畜生道里。这种不孝的业风速度非常快,一切如来、金刚护法、天神以及五通仙人都无法救护。如果有人恭敬孝顺父母,诸天天神就会护念,他就能享受无穷尽的福报。
所以大家应该要孝顺父母,那么诸天天神就会非常地护念。
时间的关系,今天就讲到这里。
阿弥陀佛!
本文标签:孝养父母(23)
本文关键字:孝养父母
- 上一篇:第14集 忍辱--忘恩负义
- 下一篇:第12集 供佛功德--身贫供养品
推荐文章
阅读排行
最新收录
讲座文稿
- 增上心学谓定学诸种三昧
- 活在当下,并非心性无见
- 佛藏经卷第一
- 佛藏经卷第二
- 佛藏经卷第三
- 佛藏经卷第四
- 胜鬘师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
- 佛说解节经
- 深密解脱经卷第一
- 深密解脱经卷第二
- 深密解脱经卷第三
- 深密解脱经卷第四
- 深密解脱经卷第五
- 种子起现行,现行熏种子
- 解深密经卷第一
- 解深密经卷第二
- 解深密经卷第三
- 解深密经卷第四
- 解深密经卷第五
- 无明罗刹集
- 供佛是累积福德资粮最快速的方法
- 在家菩萨对待欲望的正确态度
- 供佛的细节
- 《心经》解读
- 《心经》所说的心是什么?
- 五戒的五施与五善
- 《心经》概说
- 三福净业之“深信因果”
- 欲知前世因,今生受者是......
- 《地藏菩萨本愿经》讲什么?
- 佛陀49年为大家说法的内容
- 关于搭衣
- 戒法常有开缘及遮止
- 八关斋戒资料整理
- 三界六道与业及解脱果的关系
- 戒能遮除烦恼
- 戒有几种?
- 僧伽有几种?云何为坏僧?
- 持咒有用吗?
- 从凡夫到成佛的52个步骤
- 禅宗“开悟”究竟是怎么回事?
- 成佛需要三大阿僧祇劫,一大阿僧祇劫到底是
- 修学佛道“信”很重要!--三资粮之“信”资
- 菩萨转依如来藏的功德--平实导师法语
- 亲见自住弥陀
- 「一句佛号概括事理」的真正意涵
- 声闻、缘觉圣人和 佛的十八种差别
- 什么是佛
- 如来行一切行、修三种增上学都是为了利益众
- 菩萨实现福报的方法:继承、婚姻或自己努力
- 正说无余涅槃
- 十信位修学的基础是什么?
- 《成佛之道》简介
- 仰望佛陀
- 菩萨---当满足信位,入初住位修学,快速增
- 修福报与学佛修道,到底有何关联?
- 佛陀49年为大家说法的内容
- 心解脱与慧解脱
- 引导学人快速开悟是破坏佛的正法——开悟须
- 菩萨为什么要去修证广大的福德?
- 《心经》到底在说什么?
- 定慧知见
- 定的正受
- “有情无情同圆种智”一语乃方便说法,非真
- 学佛最大的盲点就是想要了生脱死
- 什么是真正的法师
- 佛法中的智慧有几种
- 定力、定境、定相的差別
- 一切众生以四食存
- 大乘法中的善根
- 何谓“五浊”?
- 八种无福听闻佛法的众生
- 八解脱(九证法)
- 见惑与思惑
- 戒有几种?
- 行者具足四禅八定正受之前,当须先求见道
- 证初果的观行
- “空”有两个含意
- 菩萨之四果
- 欝头蓝弗——以定为禅无法解脱生死
- 禅定与静虑之异同
- 何谓自利利他?
- 度众的善巧方便
- 真正的菩萨行
- 菩萨初果——须陀洹
- 菩萨二果——斯陀含
- 菩萨三果——阿那含
- 菩萨四果——阿罗汉
- 具足发起菩萨性的有情会显现出怎样的性相以
- 如何修证解脱道
- 菩萨种性何其尊贵
- 皈依后的正行
- 有证量的菩萨可以为人解说法与次法的内涵
- 持守菩萨戒的三个基本原则
- 如何修证四果
- 如何修证三果及初禅的发起
- 如何修证初果
- 菩萨种性的义涵?如何发起、乃至圆满菩萨种
- 如何修证声闻菩提
- 修苦圣谛断我见
- 禅宗“开悟”究竟是怎么回事?
- 在佛法上面的进步要依靠四个条件
- 你能管住自己吗?
- 烦恼的真正原因
- 何谓一心不乱?怎样如说修学入一行三昧?
- 佛法中是不是求财富就一定可以得到财富?
- 财产交税或分给子孙,算不算布施种福田
- 钱财交税或给子孙,算不算布施?
- 四宏誓愿就是自利利他!
- 三资粮之“愿”
- 定的正受
- 略说『功德』与『福德』之义涵
- 菩萨为什么要去修证广大的福德?
- 亲情、友情、爱情,乃至菩萨的悲心,都只是
- 定力、定境、定相的差別
- 五种有智慧的布施
- 释迦牟尼佛因大悲心而发菩提心---“疾得成
- “自觉觉他”时“得无违拒”,才是真正的无
- 如何修学真正的禅定?
- 菩萨修学忍辱的三项主要内容
- “知见立知”与“观行”的差异
- 妄想因何而生?使定力提升的关键是什么?
- 如来藏本来具足,世间第一位众生为什么有无
- 犯五逆罪可以成佛吗?是否罪性本空?
- 对初学佛者要从何着手呢?
- 密宗对四加行之误解
- 如何看待《西藏生死书》里面的内容?
- 声闻、缘觉为什么不能称为佛?
- 何谓天魔 阴魔 烦恼魔?
- 六字大明咒的真实意涵
- 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?
- 莲花在佛教表示什么?
- 十四种误会的学佛方向
- 破邪显正乃中国佛教宗门传统家风
- 十回向位的修行
- 三贤位之十回向位
- 灵魂是不灭的吗?
- 佛教的五净肉或三净肉是什么?
- 《楞严经》中「情」、「想」什么是意思?
- 三贤位的修行,应当如何圆成进入初地的功德
- 目录 引言:缘起与五个题目
- 第一章 永嘉大师《证道歌》第一节 永嘉大师
- 第一章 第二节《证道歌》与般若中观之关系
- 第一章 第三节 离念灵知是妄心
- 第二章 默照禅古今之差异 第一节 现代“禅
- 第二章 第二节 天童宏智正觉禅师之默照禅
- 第二章 第三节 关于大慧宗杲与天童宏智间的
- 第三章 佛法必须具足三德 第一节 解脱道不
- 第三章 第二节 佛法只有二主要道.
- 第三章 第三节 具足三德方能成佛.
- 第四章 释印顺人间佛教与佛菩提道之差异 第
- 第四章 第二节 当今台湾佛教之人间佛教弘法
- 第四章 第三节 印顺法师的人间佛教与佛菩提
- 第四章 第四节 真正的人间佛教
- 第五章 人间佛教的正修行,必须注意之事项
- 现场即时问答
- 跋:藉无门慧开禅师语,与当代佛门四众共勉
- 第001集 共相怨害喻--陀罗尼
- 第002集 五百陀罗尼
- 第003集 菩萨妙陀罗尼
- 大慧宗杲禅师是径山中兴之主
- 宗门无念心体非是定心
- 如来有所说法耶?
- 大慧宗杲禅师略传
- 大慧与天童同一所证:如来藏
- 大慧禅师之心性
- 离念灵知之非
- 似即似,是则不是
- 天童正觉禅师所悟者其实不由默照而得
- 悟的六种表象
- 永嘉大师以亲证如来藏而言证道---永嘉大师
- 眼见佛性
- 言语道断、心行处灭的真心
- 禅宗历代传法偈
- 有证量的菩萨可以为人解说法与次法的内涵
- 禅宗公案是灭六见之法
- 藉无门慧开禅师语,与当代佛门四众共勉
- 永嘉大师《证道歌》真义
- 默照禅古今之差异
- 破邪显正乃中国佛教宗门传统家风
- 念佛现世所得十大利益
- 何谓一心不乱?怎样如说修学入一行三昧?
- 《地藏菩萨本愿经》如何讲助念的法
- 无相拜佛心得
- 无相拜佛、念佛,真好!
- 【般若信箱】关于往生的系列问答
- 确保您的权益-捐赠器官应自我保护
- 通过无相念佛,具足静中思虑的能力!
- 浅谈无相忆佛拜佛之中的掉悔盖
- 行六事法,可以往生兜率陀天值遇弥勒
- 如何看待《西藏生死书》里面的内容?
- 修学念佛法门三资粮--信愿行
- 念佛就能往生,何需受五戒、修十善?
- 毁谤大乘不生极乐
- 勿入极乐边地胎生
- 三资粮之行:三福净业之“孝养父母、奉事师
- 三资粮之信、愿
- 三资粮之行:三福净业之“受持三归”
- 三资粮之行:三福净业之“具足众戒,不犯威
- 关于种福田
- 你帮家人所选的最好保险就是学佛
- 时间的故事
- 周利盘特依教奉行,成就阿罗汉果
- 鬼神干扰母子,诵念《正觉总持咒》安宅得救
- 一切众生以四食存
- 佛法中是不是求财富就一定可以得到财富?
- 怎么改善自己未来世的福报?
- 菩萨实现福报的方法
- 《心经》到底在说什么?
- 年轻人,二十四孝,你知道几孝?
- 为什么有些人总是容易陷入痛苦中出不来?
- 为什么我们跟越亲的人越没耐心?
- 我看到的对面那个人,其实是我自己
- 如何感召智慧福德之男或端正有相之女?
- 节约不贪,则可延寿;奢侈过求,受尽则终
- 不生不灭法是宇宙的起源
- 佛法实相与物理学一致吗?
- 制约与习气
- 娑婆世界人类起源
- 将来万一有复制人类,请问此复制人有无灵性